建材利用作为污泥资源化的技术路线之一,理论上具备大规模消纳的潜力,但在当前技术、经济与市场条件下,实际消纳能力有限,难以独立承担污泥处置的主力角色。
第一,从技术上,建材化确实有潜力,但消纳能力有限。水泥窑协同处置理论上能吃掉全国污泥产量的30%,但现实中受制于三个硬约束:运输半径限制、水泥厂分布不均、以及水泥行业自身的产能波动。而制砖的瓶颈更明显,掺混比超10%就会影响砖体强度,按全国砖产量估算最多消纳10%污泥。做陶粒虽然可以将掺泥量提高到30%-50%,但全国陶粒的产能和需求有限,消纳污泥量也有限。从目前全国的数据来看,污泥建材化消纳能力仅为全国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的10%左右。
第二,从市场方面来看,经济性明显制约污泥建材化。污泥建材化全链条成本高,首先,深度脱水+热干化,设备投资大,药剂与能源消耗高,污泥建材综合能耗是普通建材的2倍左右;其次,为改善污泥热值/稳定性,需添加一些辅料,辅料采购运输增加成本,降低经济性。总体来看,污泥建材成本比传统建材高20%-40%,但性能(强度、耐久性)通常较低,市场接受度差。无政府补贴的情况下,企业难以盈利。
第三,产品应用场景有限,市场消纳能力不足。污泥含有机质,烧失率高,导致建材孔隙率大、强度低、易风化,不能用于承重结构,市场竞争力弱。房地产下行导致建材总需求下降,消费者对“废料制建材”有抵触心理,如无政策强制,一般优先选用传统建材。
第四,产能与需求的错配。湿污泥运输半径小,干化后虽可延长,但运费占成会大幅增高,处置设施必须靠近污泥源头与建材市场,选址难度大。目前污泥产地分散,全国14000+污水处理厂分布广泛,尤其县级设施规模小。但水泥窑、大型砖厂集中于工业区,导致大量中小城镇污泥无法经济输送至处置点。
综上,将污泥转化为建材(如陶粒、砖块、水泥熟料替代原料等)是资源化处置的重要方向,当下受成本、能耗、风险、需求、市场规模等限制,短期难以成为主流处置方式,更适宜作为焚烧、土地利用的补充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