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信部定调:淘汰落后产能

信息来源:供应链财富经   浏览次数:118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05

“风暴将至”——这四个字如今正沉甸甸地压在全国工业领域的心头。工信部酝酿已久的供给侧改革重拳,即将砸向钢铁、有色金属、石化、建材等十大核心行业的核心痛点——“淘汰落后产能”。这场酝酿已久的变革,其波及范围之广、力度之深,预计将直接影响全国近七成的工业增长轨道,无异于一场重塑筋骨的系统性手术。


为何如此急迫?冰冷的数据如同刺骨寒风,揭示了令人揪心的现实。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,其利润表现堪称“大而不强”的典型注脚——今年上半年,中国汽车销量突破3000万辆大关,然而13家盈利车企的利润总和(1226.77亿元)竟不及日本丰田一家公司的收益(2337.28亿元),如果算上亏损利润甚至不到900亿元

同样的利润困境在钢铁行业被成倍放大:去年,中国钢铁界的“四大天王”——宝钢股份、中信特钢、南钢股份、华菱钢铁,四巨头辛苦经营一年的净利润总和仅为167.8亿元。这个数字,甚至无法企及日本制铁一家公司的利润高度。

“全球最大产钢国”的光环(粗钢产量占据全球53%以上)与利润上的巨大落差形成刺眼对比,产能过剩的阴影,已如乌云般笼罩在工业领域的上空。今年二季度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4%。国际上普遍认为,健康的产能利用率应在80%至85%区间。低于75%,则被明确标识为“产能严重过剩”。令人忧虑的是,细分领域的数据更为严峻:制造业整体74%,采矿业72.7%,汽车制造业71.3%,食品制造业更是低至69.1%。

严重的供过于求,直接点燃了残酷的市场生存战。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,企业纷纷祭出“价格战”这一双刃剑。降价、促销、牺牲利润以求生存,成了许多行业无奈的常态。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直至“血崩”,行业整体健康度持续恶化,陷入一种低水平重复和内耗的恶性循环。

钢铁行业的案例极具代表性。问题的根源,远非规模本身,而在于结构性的失衡与竞争模式的扭曲。产品结构失衡是核心痛点。

日本制铁早已战略性放弃了“量大价低”的建筑钢材红海,转而聚焦于技术壁垒高、附加值丰厚的汽车高强钢、电子精密钢等高端领域。

反观中国,低端建筑钢材的产能占比仍高达50%左右,深陷同质化竞争的泥潭。市场格局的分散加剧了内耗。日韩钢铁业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格局,市场高度集中,企业自律性强,能根据市场冷暖理性调节生产节奏。而中国钢铁行业则长期处于“诸侯混战”状态,前十大钢企的市场份额合计仅占40%左右。大量中小企业在市场下行时,往往为了保住市场份额、维持现金流,即使亏损也不愿或无法减产停产,“囚徒困境”下,全行业产能过剩被持续放大,利润空间被无情压缩。

汽车行业的剧本何其相似。庞大的销量背后,是利润的极度稀薄。这清晰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:在缺乏核心技术壁垒和品牌溢价的中低端市场,依靠数量堆积的规模效应,难以支撑起真正有质量、可持续的盈利。

从钢铁到汽车,从光伏到水泥,这场席卷多个行业的“内卷”风暴,其本质就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的、激烈的同质化竞争。当无数企业拥挤在技术门槛低、产品差异小的赛道里,价格战就成了唯一的生存武器,最终导致全行业利润坍塌,创新动力枯竭。

因此,即将强力推进的供给侧改革,绝非仅仅是为了应对短期数据下滑的权宜之计,而是一次直面结构性顽疾的战略抉择。它是在“去产能阵痛”与“大而不强的长痛”之间,毅然选择了前者。其核心逻辑在于: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,坚决淘汰过剩的、落后的产能,将宝贵的要素资源(资金、土地、人才等)从效率低下的领域释放出来。

目标清晰而坚定:引导产业跳出无序竞争的血海,推动资源向技术创新和高端产能领域聚集。*唯有如此,才能打破低端锁定,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向上攀升。钢铁行业用“规模第一却利润微薄”的教训已经证明:低端产能的无限内卷,卷不出有竞争力的未来,更卷不出真正的产业强国地位。

这场席卷而来的供给侧改革风暴,必然会伴随着短期的阵痛——部分企业关停、就业结构调整、地方经济数据承压。然而,从产业长远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维度审视,这又是无法回避、必须经历的涅槃过程。它逼迫我们直面“大而不强”的尴尬,逼迫产业甩掉低端过剩产能的沉重包袱,逼迫企业将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从“拼规模、拼价格”转向“拼技术、拼创新、拼价值”。